学者见解 INSIGHT
    2018年6月1日—2018年6月2日
    地点:北京清华大学
    详细

    学者见解

    孙静:像重视生命一样重视质量

    返回列表

    sdsf

    “河南是粮食大省,所以家里要买面或面制品等食品时,凡是河南产的,我一般都会优先购买。”9月21日晚,围绕《河南日报》“新十八谈”质量篇接受记者采访时,谈起对河南产品质量的印象,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、现代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孙静博士这样介绍自己的习惯。

   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质量而非数量

    作为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,孙静对质量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。“对质量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、深化的过程。质量的基础是对规格或要求的符合,是‘合格’;进而是‘适用’,这是产品使用过程、服务提供过程中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。如今,质量是卓越经营,是为客户创造价值。质量体现着一个地域的实力,代表着一个地域的形象。”孙静说。

    孙静认为,质量涉及百姓和民生、政府和企业,涉及管理和生产、产品和健康,涉及国家声誉和群众生命安全……可以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,堪称“无处不在,无时不在。”

    从战略角度来讲,质量提升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。“粗放的发展方式意味着资源能源浪费大、投入产出低、效率低、利润低。”孙静说,“即便‘第一桶金’可以由此开始,但我们还有多少资源、能源可以浪费?想变得变,不想变也得变。”

    “科学发展的核心是质量而非数量。做到‘又好又快’,必须关注质量、创立品牌。”孙静说。

    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 正处于“质量峡谷”阶段

    孙静认为,当中国优秀的企业开始考虑建立“百年老店”时,质量的春天就到来了。目前,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正处于艰苦卓绝的“质量峡谷”阶段。

    她解释说:“品牌建设的初期是低质量低价格阶段,此时企业的投资回报并不低。之后,企业要创立品牌、提升质量。企业的投入在增加,顾客的认同却需要一个过程,此时企业的投资回报会锐减。只有咬牙挺过去,跨越‘质量峡谷’,才会进入高质量高价格高回报的理想阶段。”

    更主要的是,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,全社会对质量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强烈需求,老百姓成了质量的监督人,成了质量管理最重要的生力军。“所有人眼睛都盯着质量,你想想这个力量有多大。”

    “新十八谈”质量篇 很有意义、很有价值

    尽管如此,孙静认为,经过连续30多年的高速发展,我们也面临着社会责任、经济伦理、财富道德、增长质量的追问。一些地方发展仍存在着重规模、重速度甚于重质量、重效益的现象。“我们需要发起一场质量启蒙运动,使人们像重视生命、重视健康一样去重视质量。”

    正因为此,孙静认为《河南日报》的“新十八谈”质量篇很有意义、很有价值。“新十八谈的实质是思想的解放、认识的统一。理不辩不明,通过讨论达成共识,才能为下一步的深化改革做好思想准备,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奠定坚实基础。

    质量工作要做好,必须发动全社会共同关注、共同监督。质量篇表达了河南把质量问题作为发展大事、民生大事、立省大事的坚定决心,指明了河南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,质量宣传的过程也是提升全民质量意识的过程。”

    每个人都是质量的消费者或生产者,也是质量的受益者或受害者。孙静认为,消除质量事故离不开公众的参与,公众要从软弱的求助者变成坚强的维权者,从事后的投诉者变成主动的监督者,不能 “只报怨,不出招;只骂娘,不出手”。只有人人保证质量、人人监督质量、人人崇尚质量,质量强国、质量兴省才能落到实处。